身为老师却教不好自家孩子?十大法则在此,轻松终结这个“魔咒”!

教师,具有专业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教育实践,被人们视为教育行家,因此,也就自然而然地被视为教育子女的典范。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自己的子女一定得心应手,其子女一定会是优秀人才。


但实际却不然,现实生活中教师子女成为精英人才的很多,但碌碌无为、甚至出问题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能教好别人的孩子,唯独教不好自己的孩子”,这样的无奈深刻体现了一些教师在教育子女上的困境。


那么教师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究竟有何优势呢?又存在哪些误区使教师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呢?教师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教育子女呢?


门前育桃李满天下,家中造茁壮栋梁材。下面我们就对以上问题一探究竟。

教师教育子女有哪些优势?


不可否认,教师由于长期在教育行业中探索学习,从学校教育转向家庭教育时是具有很多优势的。


1.书香家庭的育人环境


教师家庭属于知识分子家庭,即使只有一方是教师家庭也会营造一个书香家庭的环境,孩子很容易接触书籍,对知识有亲近之感。


教师家庭的交往对象也以知识分子家庭为主,在社会交往中,家庭环境的人文素养、知识水平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容易产生博览群书、拥有更多知识的愿望,从而促进学业进步。

2.亲子沟通更顺畅


教师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的基本常识,了解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在孩子的一些关键期(如小初衔接、青春期)能够理解孩子的感受,及时给予心理支持。


3.学业辅导更便捷


在子女学业辅导上,特别是低年级的学业辅导,教师往往“轻车熟路”,既能提高子女的学业水平,又能点拨子女的学习方法


4.职业规划更前瞻


教师懂得育人的终极目的,能有意识地提前与孩子沟通,做一些职业规划方面的打算。教师对子女各方面发展的信息收集得较多,会及早发现子女学业的特点和特长,更容易了解高校专业发展背景,帮助子女高考时报考合适的学校、专业。


教师教育子女的常见误区


但有的教师从学校教育转向家庭教育时却容易发生偏差,不仅未能发挥教师身份的优势,反而使教师身份成为一种阻碍家庭教育的劣势,时常教育不好自己的子女。


有的人认为是一线教师生存压力大、工作量过大、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无形中令自己的孩子处于竞争的弱势。这固然有理,但最根本的原因是身为教师本身就对教育子女存在许多的盲区, 是教师身份特性与父母角色的不良结合。

1.角色混乱


有的教师在家庭里常常无形中就会以教师的标准来衡量自己,将教学生的那一套来拿与与孩子相处,以致出现偏差。


1)过于重视权威。


由于教师这种职业在学生中具有权威性,所以有的教师在家里也经常以权威性的角色出现,对待子女总是居高临下的姿态,说教和压制多于尊重和理解。


身为教师的家长往往以教师的身份和口吻教训自己的孩子,结果便只会让孩子觉得缺乏感情而产生逆反心理,导致教育的失效甚至失败。


2)过于固定的训练模式。


当教师久了,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都有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有的教师便因袭这套模式来教育孩子,总是像要求学生一样要求孩子言行举止中规中矩,以言听计从为尺规,长此以往,最终将导致孩子失去个人独思的空间,总是处于屈从的心理状态,并且使孩子思维保守,不敢突破条条框框。


3)过于重视成绩。


教师大多是应试主义者,比较注重学习成绩,有时会因为孩子分数的升降过分敏感,从而忽视对孩子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难免形成“自己子女都教不好,还怎么教学生”的观念,给子女带来巨大的压力。


2.职业惯性


1)较高的期待会成为束缚孩子的枷锁。


教师看到的优秀孩子很多,因此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优秀,给予子女很高的期待,并以高要求规范子女的言行举止。这在有的孩子身上会成为动力和积极因素,但在有的孩子身上就可能化为巨大的压力。


囿于教师的自我成就感,教师对孩子的高期望值在很大程度上还与成绩挂钩,这便进一步加强了孩子的负担。尤其是在青春期时容易使孩子与父母关系紧张,使孩子缺少自信心和上进心。


2)求稳的心态会“遗传”给孩子。


日本作家三铺展的日本作家写了一本书《阶层是会遗传的》,用于描绘目前中国教师这个职业的传承心理更是恰当不过了。教师大都是害怕从事高风险的职业,都希望稳定就好,这种职业心态会对自己孩子的产生很大的影响。


教师们会总是要求孩子乖巧、稳重,而不喜欢奇思怪想、言行出格的孩子,并以一套固定的训练模式把孩子的个性打磨得平整,之后便就只剩下平庸、怯懦、服从的孩子了。


3.社交狭窄


中小学教师的生活圈相对狭窄,对社会的接触面相对少,人脉资源主要在教育界,这样当然可以避免孩子接触一些负面东西,有利于孩子升学。


但是长期单一而封闭的校园生活,使得教师的心智也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孩子接触到的人群也太单一,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相对窄小,性格也容易变得小心谨慎,缺少敢闯敢拼的士气。

(拉动滚动条观看)

十大法则帮助教师更好教育子女


怎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子女呢?教师需要保持谦虚的心态,自觉意识到自己在子女教育上可能存在的局限,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劣势。下面我们为大家列出了教师教育子女时应当遵循的十大法则,大家可以有针对性地借鉴。


1.自身定位:不做老师做朋友


教师在学校是学生的管理者,在学生面前庄重、严肃,在家里仍习惯性地做权威、当老师,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孩子在学校要面对很多老师,会产生一些紧张的情绪,回到家里需要缓解这种紧张情绪;


可是如果你回到家里仍然以教师的面孔出现,孩子的紧张情绪就得不到排解,学校与家庭的双重压力就会使孩子的大脑发育、心理发育受到影响。


因此,教师在学校要严格履行教师的职责,回家后应该立即转变角色,变成一个温柔贤惠的好妈妈、开朗爱玩的好爸爸,要做孩子的朋友。家庭教育应该是更温情的存在,与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更利于心灵的交流与深层的教育。



2.拒绝“斯文”:让孩子充满活力


一般来说,教师的生活方式较稳定、且清静。这种生活方式对孩子学习是最有益的,所以教师的孩子“问题生”占的比例很少。


但是,这种稳定、规律、清静的生活,对孩子来说也有害处,可能会造成孩子应变能力的缺乏。一旦生活不规律,孩子就难于适应,害怕挑战性的活动和生活,生存能力差。


做教师的家长要避免把孩子的生活搞得太文静、太规律、太清静,可以适当让孩子参与较为激烈的体育活动,比如篮球、足球等,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提高机体的运动平衡能力和反应速度;


也可以给他们安排一些有挑战性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孩子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实际的困难,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他们的应变能力的过程。



3.拓展视野:培养孩子独立人格


教师人际交往的圈子小,普遍单纯且不善交际。这种生存环境对于教师自身而言无大碍,但对教师的子女而言,社会活动内容少,无形中限制了孩子的活动空间,孩子的视野也会相对窄小。


教师要改变这种状态,一定从自身做起,要关注时代的走向,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了解现实的不同层面,培养孩子对社会的感知力。带孩子外出走动,增强孩子的阅历,鼓励孩子多跟不同层面的人交往,敢于在陌生的环境中确立自己的主张。


可以创造各种条件拓展孩子的视野,带孩子郊游、上兴趣班、去福利院做义工,专注地研究某种动植物,到大街小巷寻找城市发展的足迹等等,这些有益的活动,只要鼓励孩子坚持做一两样,都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孩子处世的情怀,会增强孩子主动跟人交流的愿望,提高孩子感受实践之美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4.切莫包办:引导孩子认识自我


虽然教师的交际圈子小,但在教育口是有人脉的,所以社会上“上学难”的问题对于教师来说就不存在了。但就孩子是否应该在自己教书的学校上学的问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教育专家建议最好别把孩子放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孩子在自己教书的学校,势必得到同事的照顾,孩子各方面都会顺风顺水,不利于孩子独立人格的形成。


教师千万别自以为是,总给自己孩子包办、设计前程。教师能帮孩子认识自我,然后实现自我,但是千万不要认为,按你的计划做,孩子就能塑造成你心目中的样子,毕竟孩子不是机器。



5.立足现实:教好社会这本大书


教师家庭的道德氛围普遍比较好,孩子容易养成好品德,但孩子的一些心理问题容易被教师误认为是品德问题。


教师习惯以听话、乖巧做为衡量学生德养的一条重要尺规,把不听教、言行不合常规的孩子视作后进生。长期的职业习性,使得大多数教师担心自己的孩子也会像班上某个特别难教的孩子一样最终成为差或坏的学生,甚至有时会把差生的缺点投射到自己孩子的身上。


教师不必太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变坏,问题在于你们应该注意孩子会不会变得太窝囊、受欺负,一定要教孩子用什么方法保护好自己。


要让孩子了解社会,要懂什么是坏事、谁是坏人。千万别把孩子关在一个“无菌的隔音箱里”,否则当孩子走向社会可能会难以立足。孩子会发现社会中有太多“勾心斗角”“骗局”,那个时候他会非常苦恼,弄不好会崩溃。


6.角色转换:把不愉快留在家门外

很多人对教师工作的不理解,他们不懂得几节课的背后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备课,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批改作业,需要超出几节课几倍的时间研究学生,教师手上的工作可以停止,心上的工作是没有时间限制的。


现在,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高,而学生的思想十分复杂、人数众多,不快乐的问题很容易被带回家,这样做其实是不对的。


在走进家门之前,要告诫自己:不要把不愉快的事情带回家,我一回到家要立即变换角色,要使家庭变得温馨、和谐,这样暗示自己以后再推门进去。


教师在学校就把工作的事情装在脑子里,在家就把家里的事情装在脑子里,这是一种思想习惯或心理习惯,养成这样的习惯对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很有必要的。

7.合理期待:儿女非圣贤孰能完美


教师在学校会经常和优秀的孩子打交道,有时就会有意无意去赞美优秀的孩子。如果回到家,把优秀的孩子自己有问题的孩子对照,大多数孩子是不接受的。


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在面对这样的孩子要注意一些策略:不能对照太多,否则会让自己的孩子产生自卑心理或反抗心理。可以让那些优秀的孩子到家里去玩或跟自己的孩子交朋友,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的孩子,而明显的好赖的对照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我们不能给子女过多的学习压力。要用一颗正常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子女,在孩子成绩下降后,不能有过多的指责,而应该更多地帮助他找出原因,帮助他们掌握解题的方法。



8.平和态度:给孩子十二分的耐心


教师往往都有一种职业病,面对学生有足够的耐心,百问不烦,能一而再、再而三的为学生解决问题,因为这是你作为教师的职责所在;一旦回到家里,面对自己孩子问的问题,往往不能心平气和地和孩子说话。这是很普遍的现象,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回到家里,你就是妈妈、爸爸而不是教师解答学生的问题,角色转换之后,你就会有一种平和的态度,孩子有问题我要帮他解决,留足够的时间去跟孩子交流、沟通,以朋友的身份来倾听或解决孩子的问题。



9.榜样作用:热爱知识注重再教育


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院校,已经学习掌握了较多的教育方面的知识,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有时想不到要更新自己的知识,甚至于大批一线教师丧失了对新知识的感知力,普遍陷在繁琐、庞杂的事务性工作中。


这类教师的落后观念和陈旧的教学策略,也会相应地带到家里,造成孩子人格、个性成长上的缺憾。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倘若整日跟知识打交道的父母其实并不热爱知识,孩子的潜意识里也不会由衷地尊重知识。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在教学中获得好的成果,才能在家里创造一份和谐,很好地维系亲子关系。


孩子无论在哪一个成长阶段,父母都能以一个真正的教师的高度跟孩子沟通,那么,无论多么平凡的孩子都会脱颖而出。


10.从心开始:沟通交流产生美


教师每天在学校要上课、要跟学生交流,说了太多的话,回家后就什么话都不想说了。这确实是一个职业性的问题。


作为教师角色的家长在了解了这个现象之后,就应该主动跟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可以密切亲子关系,一方面可以及时发现孩子的问题帮助孩子解决,每天发现一点解决一点,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开始变得优秀了。